「增生」療法無法讓組織無中生有,無法讓組織「再生」是很明確的,增生療法無法讓軟骨再生、無法讓肌肉再生、無法讓骨頭再生、也無法讓神經再生……。增生療法只能利用藥劑造成發炎,並啟動人體修復的進行。
增生療法是於1930年由美國的Dr. Hackett(增生療法之父)所研發,「增生療法」一詞主要源自於英文「Prolotherapy」,正確完整的名稱應為:Proliferation therapy,屬於正統醫學以外的另類療法(Alternative therapy)。增生療法主要是將可促進「增生」的物質注射到受損的韌帶或肌腱,促進已損傷的軟組織進行修復的作用。增生療法廣泛運用在五十肩、網球肘、下背痛、退化性關節炎、足底筋膜炎等病症。目前增生療法在台灣已發展約十年之久,台灣在2014年也成立了台灣增生療法醫學會,致力推廣增生療法在疼痛治療的運用。
增生療法的治療原理是什麼?
增生療法的治療原理是透過注射能促進局部增生修復的藥劑,最常見的注射藥劑為高濃度(20%)葡萄糖水(dextrose),用以刺激受損的韌帶或肌腱組織,並誘發受傷的組織產生人為的發炎反應。當身體接收到此發炎的訊號後,就會啟動人體自發性的修復能力,修復造成疼痛的「發炎組織」。一般增生療法每隔2~4周要再重複注射一次,整個療程時間約1到3個月。臨床上很多患者反應打了增生療法後反而更痛,這是因為身體受到注射物質(高濃度葡萄糖)的刺激後,誘發新的發炎反應而產生疼痛不適的感覺。一般而言這種因注射增生療法後產生的疼痛大約會持續約2~3週,因此很多增生療法的治療醫師都會特別強調:在增生注射治療期間是不能服用消炎止痛藥的,若吃了止痛藥,會使增生注射治療所引發的連鎖發炎反應停止,修復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增生」療法能「增生」什麼組織?
前文有提到:增生療法(Prolotherapy)是Proliferation therapy的簡稱。台灣醫界大約在十多年前引入此項治療後,最早即將其翻譯命名為增生療法。「增生」此一名詞容易讓人聯想到跟幹細胞治療有關的「再生」(Regeneration)作用,其實兩者是完全沒有關係的。
- 完全性再生:即損傷後由同種類細胞來修復。
- 不完全性再生:即損傷後壞死組織由纖維結締組織來修復填補,而不是以同種類細胞來修復。
大部分人體受傷後或手術治療後,多數都會以不完全性再生來進行,所以許多受傷或手術後切割縫合的傷口,都會留下纖維細胞增生所形成的纖維化組職或疤痕組織,這些組織都不是原本由同位置的組織細胞所構成,往往這些不完全性再生的組織,常常是日後造成疼痛的來源,這些不完全性再生的組織,在X光、超音波或MRI下與正常組織並無明顯差異,只有在顯微鏡下的病理切片才能見到區別,因此許多疼痛病患看過許多醫師後,卻都找不出真正病因的原因,就是因為這些受傷後不完全再生的組織不容易察覺。
我們再回頭檢視最常使用作為增生療法藥劑的高濃度葡萄糖,單靠葡萄糖是不太可能讓組織有如「幹細胞再生」能力般可以讓細胞組織無中生有的。「增生」療法的意義在於利用人為無害的外來刺激物(20%葡萄糖),刺激局部組織後產生人為製造的發炎反應,並利用此發炎反應誘發人體的修復細胞聚集並修復組織,達到組織修復的目的,「增生」療法無法讓組織無中生有,無法讓組織「再生」是很明確的,增生療法無法讓軟骨再生、無法讓肌肉再生、無法讓骨頭再生、也無法讓神經再生……。增生療法只能利用藥劑造成發炎,並啟動人體修復的進行。
增生療法治療後愈來愈痛?
增生療法的其中一個治療原理是透過注射的增生藥劑,對人體組織產生刺激並引發後續修復的進行,因此許多病患治療後會出現更痛更不舒服的狀況,這種注射後的疼痛,復原的時間長短會因人而異,有些人治療後沒什麼痛的感覺,有些人治療後只有痛1~2天,也有病患治療後更痛而且持續數週,甚至於疼痛持續了幾個月以上,有些醫師的看法認為增生療法治療後的疼痛不需要吃藥,反而要利用發炎的機會讓人體慢慢復原。我們的看法則認為,增生療法治療後的疼痛若超過一週以上時,建議還是可先服用消炎藥抑制發炎,以免病情加重轉成慢性發炎,增加治療的複雜性。
增生療法是不是對所有的疼痛都有效?
當然不是。增生療法屬於一種西醫的注射療法,利用注射的藥劑或人體血液分離成分產生治療的效果,因此,若是因組織受傷、發炎、老化等原因,修復不完備形成不完全再生的組織而導致疼痛時,單純的增生注射療法效果並不佳,這是因為不完全再生的組織,大多屬於疤痕或纖維化組織,必須以「超微創」的治療方式進行破壞及重建,僅藉由注射的原理及方法,即使以更高階的超音波精準定位,這些不正常的纖維化組織未被分解,其治療效果還是不令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