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側皺襞」是膝關節退化不開刀的最後「膝」望?

除了內側皺襞(壁)此一結構常會造成膝關節疼痛外,還有其他跟內側皺(壁)相似的筋膜結構,如鵝足、股四頭肌下滑囊、內側副韌帶下滑囊、髕骨下滑囊等,也都是常見造成膝關節痛的元兇。

膝關節老化,關節疼痛無法行走,這是許多人步入老年後常需面對的問題,因為年紀大了關節用久了,關節內的軟骨磨損是必然的。過去由於大部分骨科醫師都會告訴病人:等用到不能用了,再開刀把關節整個換掉。因此當病患剛開始膝蓋疼痛影響日常生活時,通常會先到小診所接受初步的治療,時間日久關節退化更嚴重,保守治療效果不顯著時,病患就會轉至大醫院就醫,評估是否需進行關節鏡手術或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治療。

通常關節內軟骨若磨損殆盡,已達退化分期的第四期(最後一期)的階段,開刀換人工關節就成為治療的唯一選擇。由於骨科醫師對於關節退化的著眼點,都圍繞在關節內的「半月軟骨磨損」,認為老化不可能逆轉,只能拖到不能用再手術將關節整個換新,像這樣醫界長久以來的觀念是正確的嗎?

近年來有持不同觀點的骨科醫師提出新的治療觀念:以內側皺襞(壁)為治療目標的「關節鏡軟骨再生手術」,可讓多數嚴重膝關節退化的病患,術後獲得令人滿意的改善。這種看法雖然醫界主流仍對此仍抱持懷疑的態度,但此一治療方法提出後,仍令廣大關節痛病患趨之若鶩,該醫師門診也在「全台最難掛號醫師榜」上名列前茅。然而,此一新提出的「關節鏡軟骨再生手術」,真的能全面性的治療各種程度膝關節退化的問題嗎?「內側皺襞(壁)」又真的是退化性膝關節炎治療的最後一塊拼圖嗎?

號稱造成膝關節退化的元兇 ─「內側皺襞」是什麼?

內側皺襞(壁)此一毫不起眼的結構,過去在醫界看待「它」,就好像是「盲腸」一樣的角色。近幾年因某醫院的大力宣傳,「內側皺壁」又跟PRP一樣,成了家喻戶曉的名詞。到底內側皺襞(壁)是什麼?我們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下。

圖1. 從體表來看,內側皺壁的位置位於髕骨內下方,股骨及脛骨交界處。
圖2. 藍色即為內側皺壁的解剖位置。

從體表來看,內側皺襞(壁)位於髕骨內側下方,約當大腿骨與小腿骨交接處,內側半月軟骨的前方。(如圖1、2),若從膝關節側面來看,內側皺壁是一片滑膜結構於內側邊緣形成的一片皺褶(如圖3)。當膝關節伸直時,內側皺襞(壁)呈鬆弛狀態,不會磨擦股骨內踝。當膝關節彎曲呈45°以上時,內側皺襞(壁)即會與股骨內踝接觸磨擦。

圖3. 當膝關節彎曲30─45°時,內側皺壁即會磨擦股骨內踝表面造成發炎。

其實在人體膝關節四週像是這樣的膜狀皺壁構造,不是只有內側皺襞(壁)一處。從下圖可清楚看出除了內側皺襞(壁)外,還有外側皺壁(Lateral plica),髕骨下側皺壁(infrapatellar plica)及髕骨上皺壁(Suprapatellar plica)。這些包圍在髕骨四週的皺壁,都屬於廣義人體筋膜的一部分,它主要的功用是:當膝關節彎曲時關節面與半月軟骨分開並分離向上的過程中,這些關節內髕骨週圍的皺壁形成暫時的潤滑、緩衝、穩定、保護的作用。這四個皺壁與膝關節軟骨表面接處磨擦最大的就是內側皺壁!但這不代表只有內側皺壁會出問題,其他膝關節周圍各部位的皺壁,還是可能因老化變粗糙而造成疼痛。

內側皺襞(壁)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殘留在膝關節滑膜腔中的一層皺折,每當膝關節彎曲時內側皺壁與膝關節股骨內髁會互相摩擦。由於老化、先天遺傳基因及後天使用狀態等因素,內側皺襞(壁)逐漸失去原有的彈性出現纖維化的病變,此時,內側皺襞(壁)就由原本有潤滑緩衝作用的一片薄膜,漸漸變成表面有許多細小顆粒有如一片粗糙的砂紙。

此一變質的內側皺襞(壁)在日常的每一次關節活動中,都會對關節軟骨表面進行「破壞式」的摩擦,日積月累誘發了發炎細胞的聚集,因此知名的骨科醫師提出新的觀點:「內側皺襞(壁)是膝關節退化的元兇」,「內側皺襞(壁)是退化性膝關節炎治療的最後一塊拼圖」。他認為膝關節表面受到磨擦後,內側皺襞(壁)中的發炎細胞會誘發細胞激素與軟骨降解激素產生,破壞膝關節中介於股骨及脛骨之間的軟骨而造成疼痛,進而影響膝關節的正常活動。持該理論的醫師認為:只要把這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最後一塊拼圖「內側皺襞(壁)」拼上,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就可以達到一個完美的境界。

在內視鏡底下可見發炎的內側皺壁,呈現發炎微血管增生、充血腫脹、表面粗糙化的現象。


這項以內側皺襞(壁)治療為主軸的「關節鏡軟骨再生手術」,其實就是以傳統內視鏡為工具,對內側皺壁進行局部「微創」破壞,進而刺激此一人體老化組織修復重建。由於這樣的治療對骨科醫師而言是非常容易的小手術,即便提出「內側皺壁」治療的團隊有發展不同的內視鏡手術技巧,但對於擅長手術的骨科醫師來說,普遍還是認為不可能藉由此一簡單的內視鏡手術及其變化的小技巧,就能解決各種不同的關節老化問題,因此大多數醫學中心骨科也未以內側皺襞(壁)關節鏡手術為治療宣傳的重點。

內側皺壁內視鏡關節軟骨再生手術

相較於傳統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內側皺襞(壁)「關節鏡軟骨再生手術」治療具有傷口較小、復原期短、安全性較高的優勢,因此仍成為許多膝關節退化嚴重患者開刀以外的優先治療選擇。該骨科名醫多年來一直門診一號難求,看病掛號要排一年半以上,我們可以解讀此一就醫熱潮背後的原因是:絕大多數膝關節痛患者都在找尋能夠找到不開刀的有效治療方式,能不開刀換關節就盡量不想開刀!。

完整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並非只治療內側皺壁就夠了!

人體膝蓋結構複雜,「內側皺襞(壁)」僅是膝關節周邊眾多筋膜軟組織結構之一,除了內側皺壁此一結構常會造成膝關節疼痛外,還有其他跟內側皺壁相似的筋膜結構,如鵝足、股四頭肌下滑囊、內側副韌帶下滑囊、髕骨下滑囊等,也都是常見造成膝關節痛的元兇。因此只治療內側皺襞(壁)不能解決所有膝關節疼痛問題,需要靠專精疼痛整合治療的醫師,藉由觀察退化性膝關節炎病患走路的姿勢、膝蓋彎曲的角度及觸診疼痛的位置等步驟,將膝關節周圍與內側皺壁相似的所有筋膜組織完整檢查評估,確實找出造成膝蓋疼痛的全部病因,藉由全面性的中西醫學整合治療模式,才能以非手術的方式解決膝關節的各種問題。

因此,疼痛治療權威名冠診所楊思寬院長認為,內側皺襞(壁)絕對不會是退化性膝關節炎治療的最後一塊拼圖,要治好各種膝關節疼痛問題,還需要許多塊拼圖組合一起才能完整!膝關節問題何等複雜,想僅靠PRP,僅治療內側皺壁,就治好所有膝關節病痛,談何容易?!

「內側皺壁」僅是人體眾多筋膜結構之一,因此絕對不會是退化性膝關節炎治療的最後一塊拼圖。

提出內側皺襞(壁)治療觀點的醫師很值得欽佩,因為一位骨科醫師能跳脫傳統以半月軟骨磨損程度當手術標準的思維,經由臨床上縝密的觀察注意到關節周邊滑膜軟組織炎性病變才是關節痛的主角,這已是非常難能可貴!「內側皺襞(壁)」理論的提出,其實也是跟近年來以全身筋膜理論為基礎所發展的新治療方向不謀而合。因此,「內側皺襞(壁)」治療觀點的提出,只是關節疼痛治療的開端,更是未來發展非手術全方位關節整體治療的一部分!

「膝望工程」全功能關節整合重建治療是膝關節退化治療的最後一把鑰匙

雖然目前關節鏡手術及人工關節手術技術已相當安全可靠,但仍有許多膝關節嚴重退化的患者對開刀有著莫名的恐懼,對於可能發生的手術後遺症陰影揮之不去,因此能夠以不動刀的方式治好膝關節退化相關問題,絕對是大多數病患內心的期待。

這樣的期待,我早在十多年前就聽到了!發展非手術的疼痛整合治療模式十多年,就是要讓關節疼痛的病患免於手術的恐懼,讓手術不再是退化嚴重患者唯一的治療選擇。要達成此一多數醫生都認為艱鉅不可能的任務,楊思寬院長除了運用其本身兼具中西醫學雙執照醫師的優勢背景,以內側皺襞(壁)治療理論為基礎,推出更完整的「膝望工程」全功能關節整合重建治療模式,透過比內視鏡傷口更小許多,大小僅數個針孔不到1mm大小的「超微創(SMIT, Super Micro-Invasive Therapy)」方式,深入造成疼痛的發炎軟組織中,徹底鬆解沾黏、纖維化及鈣化的筋膜組織,透過先破壞再建設的原理,促進人體細胞組織的自我修復功能,全面解決膝關節疼痛的各種問題。這幾個位置經過特殊的超微創針刺技術,可以很完整就把各個老化筋膜包含內側皺襞(壁)修整,這樣的治療方式是不是很棒呢?

關節痛不想換關節,看病也不用再排隊等一年半,創新的「膝望工程」全功能關節整合重建治療,是關節治療真正的最後一把關鍵鑰匙,它開啟不動刀的「新膝望」,讓膝關節痛患者重新回復正常的人生!

利用不同長度及粗細的特殊針具,透過精準定位將表面已粗糙纖維化的內側皺襞(壁),進行密集性的超微創針刺破壞,這些密布的微創點,將會誘發人體的修復細胞聚集,進而將原本已老化纖維化的組織「逆轉」,修復成較年輕時具有彈性的狀態,這樣的方式並不需要將老化的內側皺壁清除,而是刺激內側皺襞(壁)組織直接更新。

名冠診所「膝望工程SMIT超微關節整合治療」為中西醫整合的進階自費療程,若您已在醫學中心、骨科、復健科或中醫診所接受許多治療後,症狀仍未改善;或是已經做過人工關節手術而產生後遺症,感到痛苦不堪卻求治無門,請您不要放棄!我們是關節及疼痛治療的專家,成功治療海內外各種難治關節疼痛的患者,並恢復他們膝關節的健康。
若有慢性病或體力衰弱的年長患者,正擔心手術的風險與併發症,「膝望工程SMIT超微關節整合治療」是最佳的治療方式,我們非常願意協助您戰勝疼痛!

想了解更多治療資訊,請於門診時間撥打: (02) 2967 9988(週一:13:30~21:00;週二至週六(週四休診):8:00~16:30;週日休診)
或請於以下表單填寫您的資料,我們會優先以E-mail回覆,請確保您留下正確的聯絡方式,會於上班工作時間回覆,請您耐心等候,謝謝!

市話請加區碼
您可以留言想諮詢的問題,或補充說明您的狀況
分類: 文章標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