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壞死是髖關節病變常見原因之一,患者年齡多為40-65歲,男性罹患的比例又高於女性。如果不及時治療,3-5年內會造成更大關節及骨頭的破壞。
髖關節(股骨頭)壞死早期的症狀常被患者誤以為是扭傷、拉傷或退化性關節炎,加上X光呈現的變化不明顯,很多患者都是到了末期,股骨頭出現塌陷才發現,由於股骨頭細胞沒有足夠的血液循環及養分供應而發生壞死坍塌,影響到關節功能,也嚴重影響到日常活動,最後只有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髖關節壞死患者年齡多為40~65歲,男性罹患的比例又高於女性。當股骨頭血液供應被阻斷,骨細胞因為缺乏養分,失去原有的結構及支撐力量,在負重部位產生塌陷,使股骨頭逐漸變形,髖關節崩塌,最後導致病變壞死。
髖關節壞死的症狀
髖關節壞死初期會有輕微疼痛,位置通常在大腿內側、鼠蹊部,與股骨頭內的壓力增加有關,臨床上有四大症狀:
1.關節疼痛行走加劇
患者在站立或行走時疼痛加劇,休息或躺下會舒緩。
2.關節活動角度受限
關節活動範圍受限,大腿無法抬高或蹲下,也無法舒服的坐下。
3.走路跛行
因為患側疼痛以致於無法負擔身體重量,所以走路時重心會往身體另一側的跛行姿勢。
4.天氣寒冷更痛
容易受到寒冷天氣的影響,髖關節的痠痛感更嚴重。
髖關節壞死到了後期,會因股骨頭塌陷而使患肢縮短,甚至合併大腿的肌肉萎縮,甚至於無法行走需要經常性臥床。
髖關節壞死原因
造成髖關節壞死最常見的原因是髖關節外傷撞擊,還有酗酒或類固醇的使用與其他疾病等造成。
1.受傷:
髖關節骨折或脫臼等受傷,導致局部供應骨頭養分的血管受損破裂。
2.酗酒:
長期大量飲酒全身血管出現慢性發炎反應,也會造成缺血性壞死。
3.類固醇藥物:
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若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也會形成血管壁脆化,局部血管容易破裂出血,造成局部血液供應異常,導致骨頭壞死。
4.其他內科疾病:
例如潛水夫病、鐮刀型紅血球疾病、骨髓增生性疾病、克隆氏症、血栓和血管炎等相關疾病,也會導致髖關節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導致骨頭壞死。
傳統西醫外科手術治療方式
髖關節壞死如果不及時治療,常在3-5年內造成更大範圍關節及骨頭的破壞,到這個階段,依患者的不同嚴重程度,醫師會建議病患接受以下的手術方式:
1. 減壓手術
減壓手術方法是鑽一個大孔或幾個較小的孔進入股骨頭,以減輕骨的壓力,這樣會讓新生血管有新的通道重新供應受影響區域。早期診斷髖關節骨壞死,減壓手術在防止股骨頭崩塌和關節炎很有效,廣義來說,骨頭鑽孔減壓手術,就像一種微創刺激再生的治療方式。
2. 植骨手術
植骨手術的做法是把壞死部份括除,然後補上人工骨(如硫酸鈣及磷酸鈣)或自體、異體的骨移植,然後在股骨頸和股骨頭開一個孔當作血管通道,重新連接血管,來治療壞死的區域。
減壓手術經常與骨移植並用,以幫助再生健康的骨骼和軟骨。自體骨移植物是從病患身上其他取得健康的骨組織,然後移植到身上需要的地方。目前已生物科技製作新的骨移植物已上市,可供手術移到身上需要的地方。
3. 全髖關節置換手術
如果股骨頭壞死已經發展到股骨頭完全崩塌,多數醫師會建議的治療是全髖關節置換。
髖關節手術併發症
雖然有些病患經過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恢復行動力,但是仍有患者在手術後因為發炎疼痛或脫位,以下是髖關節手術常見併發症:
- 感染
- 失血過多
- 血塊
- 髖關節脫位
- 雙側下肢不等長(長短腳)
- 損傷血管或動脈
SMIT超微創治療促進骨骼血管重建
當髖關節持續疼痛,一定要盡快就醫檢查,診斷病因,如果症狀剛開始,骨頭結構塌陷的範圍不大,適當的治療可改善症狀,減少關節後續的破壞。
西醫骨科在病情較輕時,會以口服止痛藥或復健方式治療,病情更嚴重時,就會以建議病患接受內視鏡手術或換人工髖關節。至於中醫治療大多是以治療輕症為主,包含針灸、推拿、敷藥膏等。
本院「超微創治療」(SMIT, Super Micro-Invasive Therapy) 整合中西醫學的檢查及各種治療,從X光、MRI及各種理學檢查綜合診斷後,為病患擬定治療方針,以非開刀的治療技術,促進骨骼及血管新生。
治療前醫師先以細針探測至骨頭壞死的區域,藉由破壞後修復的原理,仿西醫骨鑽孔減壓的治療,以更細的鋼針對壞死組織進行超微創破壞,達到刺激局部新生血管生成,注射營養針劑增加壞死區域的血氧及養分供應,達成組織修復新生的目的。因此,在壞死尚未嚴重骨塌陷甚至造成骨裂之前,及早對壞死區域進行超微創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