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在臨床上觀察,顳顎關節症候群大多數跟自律神經失調有關,因此不該只被視為單純的顳顎關節發炎的疾病,而應視為一種身心失調所衍生的綜合病症。
現代生活緊張忙碌,顳顎關節症候群 (TMD,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文明病。患者通常感到壓力大、睡不好,當肌肉與關節長期處於緊繃狀態,再加上過度頻繁咬合或夜間不自主的磨牙動作,就容易引發顳顎關節症候群,使得關節活動出現異音甚至會產生疼痛的現象。患者經常會合併肌肉纖維疼痛症、偏頭痛、焦慮症、恐慌症、失眠、耳鳴、頸椎病等症,其中焦慮症、恐慌症、失眠等症狀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
目前台灣有顱顎障礙症學會,以推展口顏疼痛、顱顎障礙症等議題之研究。此學會歸屬於牙科的領域,臨床上病患也多會尋求牙科的協助。常見的牙科治療方法有局部類固醇注射、肉毒桿菌素注射、咬合板、內視鏡手術等。目前這些治療的成果仍未臻理想,特別是手術的後遺症風險很多,因此有必要再對顳顎關節症候群的病因深入研究,並找出臨床效果更好的方法。
自律神經失調引起顳顎關節症候群
根據我在臨床上觀察,顳顎關節症候群大多數跟自律神經失調有關,因此不該只被視為單純的顳顎關節發炎的疾病,而應視為一種身心失調所衍生的綜合病症。當我們將自律神經失調加入顳顎關節症候群的病因考量後、整體來看就不難明白:目前牙科主流最常使用治療顳顎關節症候群的方式,利用夜間睡眠時使用咬合板,就如同在治療腰痛時使用護腰一樣,只能算是緩解症狀的一種物理治療。骨科、復健科使用的局部類固醇注射,也只是暫時消炎止痛的症狀治療,無法標本兼治。
曾經在我的診所有一位工作人員,只要開口,嘴巴就須要先到右邊「拐個彎」才能回到中間,這個現象啟發了我對於顳顎關節症候群病因的探索,我想到以「盪鞦韆理論」來解釋,剛好這個理論與近年來的很夯的筋膜力學不平衡致痛的學說不謀而合。
首先,我們要認識顳顎關節的主要結構之一:下頷骨 (當嘴巴開合時,從雙耳往下巴延伸的活動部位。閩南語說的「落下頷」指的就是下頷骨)。由於下頷骨為左右各一個滑動性關節的連動,只要一活動時,左右兩側顳顎關節活動也會左右互相影響。
治療方式:先撥鬆筋膜再調節自律神經
正常的顳顎關節活動,主要就是張口與閉口。這樣的動作跟鞦韆上下擺動類似。當顳顎關節的一邊發炎沾黏時,此時下顎在張口及閉口時會往患側偏斜,就如同鞦韆單邊固定點生鏽沾黏時,鞦韆的上升擺動會偏往生鏽較緊的一側一樣。
我運用盪鞦韆理論發展出的「超微創治療」將顳顎關節解沾,為這名員工的治療步驟分成兩個階段:
第一、先以超微創治療剝鬆沾黏側的筋膜組織,恢復左右兩側顳顎關節滑動時的力矩平衡。
第二、 為了預防顳顎關節再度發炎沾黏,我將造成顳顎關節障礙的自律神經異常加以調節,避免因自律神經失調而形成的免疫系統紊亂,進而造成顳顎關節周邊筋膜的反覆性發炎。
像這樣的「標本兼治」方式,才是顳顎關節症候群的最佳治療方式,以SMIT超微創治療顳顎關節症候群,平均治療3-5次可恢復,但實際治療次數仍需由醫師評估,依患者症狀嚴重程度而定。
臨床治療上還要特別注意一點,顳顎關節症候群並非只治疼痛側,也不是只治療有異音的一側。醫師須詳細判斷是哪一側的顳顎關節沾黏,再加以鬆解,唯有如此病症才會徹底改善。
名冠診所「膝望工程超微創關節整合治療」為中西醫結合的關節進階治療自費療程。建議已在醫學中心或骨科、復健科診所接受過治療後,症狀仍未改善的病友選擇此項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