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紀的增加,人體的關節因為長時間的使用磨損而發炎,也就是俗稱的退化性關節炎,如果退化的地方是在髖關節,就是退化性髖關節炎。若不及早治療,導致關節內軟骨磨損更嚴重,行走會變得越來越困難。
髖關節位在大腿骨與骨盆交界處,是人體最大的關節,連接骨盆與大腿骨,骨盆上的碗狀凹槽為「髖臼」,與大腿骨上端的「股骨頭」嵌合在一起,股骨頭有如碗中的球,髖臼、股骨頭交接處有軟骨潤滑緩衝,健康的髖關節滑膜可以製造少量液體,讓軟骨適當的潤滑,有助於關節的活動。髖關節是身體與下肢最重要的樞紐,不管走路、跑步、跳、蹲都會活動到髖關節。通常50歲以後,退化性髖關節炎的發生率會大幅提高。
髖關節退化的症狀發展
髖關節退化的病人通常有大腿外側和鼠蹊疼痛的情形,因為髖關節軟骨磨損變形造成疼痛,無法作蹲、翹二郎腿的姿勢。
退化性髖關節炎的初期階段的症狀,容易與坐骨神經痛混淆,坐骨神經痛是骨盆下方的肌肉群壓迫到通往下肢的神經叢引起疼痛。有些患者會以為是扭傷或肌肉酸痛,但在長時間走路、跑步、或騎腳踏車後,疼痛變得越來越明顯,一開始坐著要站起時可能會引發疼痛,嚴重者連睡覺不動時也會痛。
髖關節疼痛症狀包括:
- 腹股溝或大腿外側大轉子附近疼痛影響到臀部或膝蓋
- 髖關節僵硬,彎屈困難,上下樓梯會痛
- 髖關節活動角度下降,影響行走能力導致跛行
- 關節軟骨其它組織碎片造成關節卡住與僵硬,甚至行動時有異音
- 陰雨天時關節疼痛加劇
退化性髖關節炎的分級
髖關節退化依嚴重程度分為四級:
第一級:關節面有軟骨軟化現象,出現輕微疼痛
第二級:出現軟骨纖維化現象,伴隨中度疼痛
第三級:已產生軟骨碎片,患者有強烈疼痛
第四級:軟骨嚴重磨損,不但有劇痛而且行走困難
當軟骨幾乎磨損殆盡時,會造成骨頭與骨頭相互磨擦,刺激骨質增生而產生骨刺,此時疼痛會加劇,甚至連半夜翻身也痛。
除了老化引起的髖關節退化,還有跑步、健行等長時間運動形成的受傷,或長期姿勢不良(例如蹲或跪姿)也會造成髖關節的慢性傷害,女性停經後也容易產生退化性髖關節炎。
SMIT超微創治療髖關節退化
本院創新研發的「超微創治療」(SMIT, Super Micro-Invasive Therapy)整合中西醫學多項治療技術,能有助於減輕疼痛和改善髖關節活動度。
首先為病患做身體理學檢查,包括:
- 髖關節周圍軟組織是否有損傷
- 找出髖關節及臀部的痛點
- 髖關節的活動角度與範圍
- 髖關節活動時出現的聲音
- 走路時步態的異常情形
再以細針探測至病理區域,藉由破壞後修復的原理,達成組織修復新生的目的,可防止髖關節繼續嚴重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