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是牙痛,拔牙後還是痛!到底為什麼?當出現不明原因的牙齒或臉部劇烈陣痛,一定要讓醫師仔細檢查評估,別急著拔牙,以免延誤治療。
牙齒痛了好幾年,多次看了牙醫,牙齒也拔掉好幾顆,最後還是沒有解決疼痛,到底是什麼問題?病患及醫師都不知道其實疼痛的源頭是來自於三叉神經。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三叉神經痛產生疼痛的部位常常是出現在牙齦的位置,因此民眾時常會誤以為牙痛就是牙齒的毛病而到牙科就診,直到牙醫一直找不到原因,吃了止痛藥也沒效,拔了許多牙也沒效,才開始懷疑是神經方面的問題,再轉至神經科門診進行檢查與治療。
什麼是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是支配臉部及口腔的感覺神經,三叉神經痛就是三叉神經病變所引發的神經痛,根據統計每十萬人中會有4~5位病人被診斷為三叉神經痛,常見於50以上的女性,當疼痛發作時,會在三叉神經的分布區域內,像是兩頰、下頷、牙齦等地方,出現陣發性神經痛,三叉神經痛一旦發作起來,劇烈的疼痛相當難耐,患者往往是痛到沒辦法好好講話也沒辦法進食,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
三叉神經痛的症狀
三叉神經痛一般都是單側疼痛,以上顎分枝(上唇、鼻周、臉頰、上牙齦等處)和下顎分枝(下唇、下牙齦等處)的疼痛較為常見,疼痛通常是因為接觸到觸發點(像是嘴唇、鼻翼、牙周、兩頰等處)而引起,會突然出現有如針刺、電擊般劇烈的陣發性疼痛,有時也會伴隨著臉部發紅、流鼻涕、眼淚分泌增多等症狀,疼痛發作前通常是毫無預兆,發作的時間短可能只有幾秒的時間。因此病患對於三叉神經痛,常有「痛不欲生」的感覺。
三叉神經的解剖位置
三叉神經是人體十二對腦神經中的第五對,從腦幹延伸出來,有三大分支,分別是眼分枝(第一枝)、上顎分枝(第二枝)、下顎分枝(第三枝)等三大主要分枝,三條分支負責支配半邊臉部、耳前及口腔的感覺,將各種感覺訊息傳到大腦。
- 眼分枝(第一枝):負責傳送來自前額、上臉、鼻部、眼球的感覺
- 上顎分枝(第二枝):負責傳送下臉、上唇、上頷牙齒和齒齦的感覺
- 下顎分枝(第三枝):負責傳送下唇、耳前、額部、下頷牙及齒齦的感覺
三叉神經痛的病因
繼發性病因
- 腫瘤壓迫:三叉神經節受到腫瘤的壓迫(像是腦膜瘤、聽神經瘤、三叉神經瘤),因而產生疼痛。
- 多發性硬化症:這是屬於免疫系統的疾病,常會攻擊神經系統導致神經病變,誘發不正常放電而引發疼痛。
- 帶狀皰疹:當身體免疫力低時,帶狀皰疹病毒會感染三叉神經導致疼痛。
- 動脈壓迫:腦動脈壓迫三叉神經這是較為常見的原因,動脈壓迫會刺激到三叉神經,導致三叉神經異常放電而導致疼痛。
原發性病因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一般是指找不到確切病因的疼痛,然而大多是認為三叉神經段周圍血管異常,壓迫到三叉神經導致疼痛,也有可能是因為腦膜增厚神經通過顱骨的骨孔變得狹窄而使神經受壓迫所引起。
三叉神經痛的治療
手術治療
1.微血管減壓手術(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 )
全身麻醉後在耳後做ㄧ個約10公分的切口,並把耳後的骨頭磨掉直徑約3公分的大小,利用一種人工材料鐵弗龍(Teflon)隔開血管與神經,去除神經短路,此手術需要開顱,手術風險包括:腦幹受損、動脈或顱內神經受傷、感染等風險。
2.加馬刀手術
使用立體定位頭架配合影像診斷,將病灶部位定位後,利用高能的加馬射線集中照射在三叉神經的病灶上,鈍化過於敏感的三叉神經,藉此改善疼痛不適,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頭痛的現象,手術的副作用常見有臉部麻木感,手術後神經痛還是有可能再次復發。
非手術治療
1.藥物治療
一般患者初期以藥物治療為主,最常被使用到的藥物為抗癲癇類藥物,可抑制三叉神經的異常放電,改善疼痛問題,但有些患者在服用藥物一段時間後,會產生藥物耐受性,藥效逐漸減弱。
2.注射治療
將藥物注射在三叉神經節來達到止痛的效果,常用的注射藥物有:甘油、局部麻醉劑、肉毒桿菌素、類固醇等,注射治療的止痛效果,臨床上觀察難以長期維持。
頸源性三叉神經痛
還有,因為頸椎錯位後刺激壓迫到頸後的交感神經,造成動脈痙攣、管腔狹窄,使得血流量減少,供血不足也會導致三叉神經痛。
當頸椎上段寰枕關節錯位、環枕筋膜攣縮時,就會壓迫到椎動脈,導致三叉神經脊髓束及脊髓核供血不足造成疼痛,頸椎上段的軟組織損傷也會使頸叢神經受到刺激壓迫,也會導致三叉神經缺血痙攣而產生疼痛。
頸源性三叉神經痛的治療
利用針刀或其他針具,針對骨刺、攣縮、沾黏、錯位的部位,施以超微創鬆解復位的治療原理,恢復頸椎血流供應,讓缺血的三叉神經髓核重新獲得充分供血,臨床上對頸源性三叉神經痛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