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國民健康署統計,每年約有3萬人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且人數逐年增加,許多開刀失敗與換人工膝關節後仍疼痛不已的病患,都有一個共同的經驗:就是找不到願意接手治療手術後遺症的醫師,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後續接手的醫師因為不清楚之前開刀的過程,無法確切知道手術後遺症的原因,加上再次手術的風險往往比第一次手術更高,因此大多數醫師會委婉請患者再回去找之前開刀的醫師治療。「膝望工程」超微關節疼痛治療對於在各大醫院開刀後卻出現後遺症的患者,提供很顯著的臨床治療成效。
本院曾發表過關於脊椎手術失敗疼痛症候群(FBSS, 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的文章,有不少病患與家屬看到文章後又燃起了希望來找我們治療。其實,不只是脊椎(背部)手術失敗後會出現後遺症,動過膝蓋人工關節手術的病患,開完刀後也常會出現很多後遺症,像是整個膝蓋出現麻脹、痠痛感,還有病患是開過刀後反而關節活動角度變差,下肢淋巴水腫,甚至手術縫合的傷口,歷經幾個月也仍未癒合的都有,術後仍長期疼痛只能靠吃止痛藥,讓許多病患苦不堪言,後悔接受手術治療。
人工關節真的一勞永逸?
人體膝關節有前側、外側、內側三個面,骨科施行的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主要換分為兩種:半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和全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有些病患的退化性關節炎病變及症狀只發生於單一側的關節面,「半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是把已損壞嚴重的關節面置換成人工關節,功能完好的軟骨和十字韌帶則可保留。膝關節兩面以上磨損則會做「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但是會把軟骨和前後十字韌帶也一併切除。
不論人工膝關節的設計如何精密、材質如何講究,一定比不過自己原本健康的關節。此外,只要手術就一定有風險,以人工關節手術來說,手術過程中裁切骨頭的角度、關結組建裝置位置、墊片厚度等等,都是影響患者術後能否恢復正常行走,以及是否會出現手術後遺症的因素。
膝關節手術失敗原因
根據美國的統計,人工膝關節手術感染率大約1-2%,大約平均每四個人工關節手術失敗的案例,其中就有一個是因為術後感染(25%)所致,因此感染是手術失敗很重要的原因。
除了感染以外,我們歸納幾個人工膝關節手術失敗的原因,並將手術後衍生的各種症狀暫稱之為『膝關節手術失敗疼痛症候群(FKSS, Failed Knee Surgery Syndrome)』:
- 手術傷口感染發炎
- 膝關節周圍軟組織術後纖維化沾黏
- 手術傷口縫合形成發炎性疤痕組織
- 膝關節週邊肌肉韌帶攣縮
- 人工膝關節組件鬆動
依據臨床上的觀察,許多膝關節疼痛病患,不是單單只因為關節內的軟骨磨損而疼痛,疼痛真正的病因其實是出在關節周圍的軟組織結構中,例如:內側副韌帶、股四頭肌肌腱、鵝足滑囊、髕骨下滑囊等部位發炎所致,想解決關節的疼痛問題必須考量到關節周圍全部的組織,抽絲剝繭一一地找出各個病理位置的問題,如果沒有確實找疼痛源頭並正確治療,就算接受了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常常無法解決疼痛的問題。
許多病患過了手術後恢復期還持續疼痛,一開始醫師建議去復健,以加速術後的復原,若復健許久仍未改善,有時候醫師會建議再次手術重新將關節處理,但這一再的手術,對病患來說,無疑是再次增加身心的壓力與痛苦。當病患希望獲得醫師的幫助解決疼痛,卻常常得到「手術開得很好」、「人工關節位置正確沒問題」等的答案,讓病患感到非常無奈!
膝關節手術後遺症治療思路
針對膝關節手術後疼痛的治療,最重要的是找出造成疼痛的原因。本院透過X光、超音波、紅外線熱顯像儀及精細的理學檢查,針對傷口感染、疤痕增生或關節周邊軟組織纖維化及沾黏等原因,交叉比對、綜合研判,再以超微創針尖技術,將導致疼痛的病變軟組織進行微創破壞,刺激組織修復更新重建,徹底解決開刀後形成的後遺症,將疼痛、沾黏、或是蜂窩性組織炎等問題完整治療。